我們只做“弱電”樣板工程!|投融界專訪-周慶
建筑智能化系統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對建筑的設備進行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和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等。智能建筑必須滿足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對于建筑管理者來說,智能建筑應當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維護和通信設施,能夠在花費比較少的條件下,有效地進行環境控制、安全檢查、報警監視,能夠實時地與城市管理部門取得聯系;第二,對于建筑使用者來說,智能建筑應當創造一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的創造性,并可以提供一個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
目前建筑智能化市場業務成長很快,不只是新項目的增長,還有老項目改造,如系統升級、系統集成項目越來越多,智能建筑運維服務市場潛力大,發展空間廣闊。日前,投融界專訪了陜西“建筑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產業互聯網項目的創始人周慶。
二十年行業經驗,傳統模式轉型產業互聯網
從1997年入行開始,周慶在智能建筑行業已經做了二十年,他告訴投融界記者:“做這個項目之前,我也是在其他單位打工的,一直在這個行業里,從來沒有改變過,前幾年,想自己成立公司單獨做,慢慢發展到了現在。”
據了解,智能建筑是官方的語言,按照民間的說法,俗稱“弱電系統”,即國家規定的安全電壓等級低于36V以下的信息控制傳遞系統,如安全防范系統、智能物業管理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等。整個行業總共有18-25個子系統,行業涉及面廣,但專業性較高。
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9日,致力于解決項目方和專業施工方的信息資源對稱性及成交的時效性。主要是針對政府企事業單位,為直接用戶提供智能化方面定制的解決方案,從事領域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公安等范疇,屬于國家政策支持的民生建筑領域。
周慶介紹,公司建立之初,憑借個人人脈和原有的資源,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他很快認識到了這種發展模式的瓶頸限制,于是在2013年底去深圳學習了互聯網營銷,2014年公司全程導入互聯網營銷系統,并開始轉變經營體制。
通過3年時間的轉型升級,公司于2017年3月成功轉變為產業互聯網模式,2016年線上接單980萬,2017年截止5月底,線上接單已完成2000萬元,年內預計線上最少能做5000萬元左右。目前,公司95%的業務都來自線上,真正做到“互聯網+”。
定制的解決方案,創新管理機制,穩步拓展市場
有權威報告顯示,全國智能建筑市場容量達3000億元左右,并且呈逐年遞增態勢。周慶透露,這個行業屬于機電安裝專業細分出來智能建筑產業,涉及范圍廣、產值大,目前業內有幾千家公司在做,但整個行業小而散,沒有形成一個“巨無霸”、一個標桿性企業。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周慶有著自己的“野心”,公司目標是成為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獨角獸”,始終把項目做到“一公分的寬度,一公里的深度”。他說,項目通過線上引流+線下成交,為客戶“量身”打造定制的解決方案,達成客戶對公司品牌的高度認可。
除了極致的服務和定制的方案,周慶表示,公司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是最大的核心競爭力,促使員工自動自發的去工作。項目團隊管理屬于“平臺+個人”,最終將走向產業互聯網平臺,解決真正的個人創業問題,讓員工或合作伙伴,不用擔心資金、項目源等問題,只需將已有項目承接下來,服務好客戶。
公司業務目前已經將西安樣板市場打開,周慶計劃,從2017年4月1日開始,向整個陜西省進行模式復制,2018年-2020年完成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四川、湖北市場的拓展,然后到2021年面向全國把模式復制,局部營銷模式再次升級,最終做成全國大型公司。
由于屬于輕資產運營,公司利潤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直接利潤和后期的增值服務費。承接項目都會有定制的解決方案,是公司直接利潤來源,假如該項目之后過了質保期,售后運營、維保服務也會由公司來做,形成“新-老-新”循環體系,提高客戶粘度。
在談及風險時,周慶笑言,經營了7年,公司的應收賬款都把控的非常好,現在公司內部實行五層的風控體系,銷售額+回款額的雙軌制考核,每一步都與員工個人利益相關,讓公司全體員工自發的一起做風控。
為了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公司首次融資1200萬元,主要用于項目的經營建設方面。周慶將2017年定位為公司的資本元年,他認為,做企業一定要把產業和資本結合起來,才會把公司做大做強,因此并沒有經過種子期、天使期,直接進入A輪融資。周慶說,從融資到現在,已經和一些投資方接觸過,現在已經和一家資方達成股權投資合作意向。(文/馮翠宏)